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的不断规范,多地开始清理清退编外人员。2025年,这一趋势愈发明显。本文将结合各地政策和实例,分析机关事业单位清退编外人员的范围及不在清理范围内的人员类型。
一、清退编外人员的背景与原因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体制内至少有800万编外人员。这些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承担了大量辅助性、临时性工作,但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 用工不规范:部分单位存在“假派遣真用工”现象,将核心业务岗位通过劳务派遣形式用工。
2. 薪酬待遇低:编外人员工资待遇普遍低于正式员工,且缺乏晋升通道。
3. 社保缴纳不足:部分单位未为编外人员足额缴纳社保,影响其社会保障权益。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政策,规范编外人员管理,清理清退不符合规定的编外人员。
二、哪些编外人员会被清退?
(一)服务窗口的编外人员
服务窗口的编外人员是清退的重点对象之一。例如,福建永春县规定,服务窗口使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这类人员通常从事行政辅助性工作,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容易被替代。
(二)超比例的编外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数量不得超过在编人员的10%。如果编外人员总数超过这一比例,超出部分将被清退。例如,某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总数为100人,但其编外人员总数达到了20人,那么这个单位就需要清退10名编外人员。
(三)执法等特定岗位的编外人员
执法等特定岗位不得使用编外人员。例如,哈尔滨市规定,行政执法、财物管理、涉密、信访岗位不得使用编外用工人员。这些岗位涉及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必须由正式编制人员担任。
(四)工作完成或合同到期的编外人员
如果编外人员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或者劳动合同到期且不再续签,这类人员将被清退。
(五)实际工作岗位与审批不一致的编外人员
如果编外人员的实际工作岗位与审批时的岗位不一致,或者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岗位,这类人员也将被清退。
(六)考核评估不合格的编外人员
对编外人员进行考核评估,不合格的人员将被清退。
(七)可转为外包形式的工勤人员
一些工勤岗位,如保安、保洁、绿化、食堂等,可转为外包形式,不再使用编外人员。
三、哪些编外人员不在清理范围内?
(一)机构改革安置人员
一些地方规定,机构改革中安置的人员不在清退范围内。例如,文昌市规定,2010年镇机构改革竞岗落选返聘人员、公路管理站改革划转养路员不在清退范围内。
(二)执法辅助人员
部分执法辅助人员因岗位特殊性,不在清退范围内。例如,文昌市规定,市公安局辅警(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不在清退范围内。
(三)窗口服务人员
一些窗口服务人员因学历和岗位需求,不在清退范围内。例如,文昌市规定,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社保服务中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单位的窗口服务人员(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不在清退范围内。
(四)特殊行业人员
一些特殊行业的编外人员因岗位特殊性,不在清退范围内。例如,文昌市规定,水务局小(一、二)型水库管理人员、林业局公益林护林员、文城镇和锦山镇网格员不在清退范围内。
(五)符合特定条件的编外人员
一些地方还规定,符合特定条件的编外人员不在清退范围内。例如,哈尔滨市规定,表现优异、工作年限较长的编外人员,提供转正机会,纳入正式编制。
四、清退编外人员的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
各单位需对编外人员进行全面摸底,了解其数量、岗位、工作年限等信息。
(二)制定方案
根据摸底结果,制定具体的安置方案,明确转正、薪酬调整、职业发展等具体措施。
(三)政策宣传
通过内部通知、培训等方式,向编外人员宣传安置政策,确保其了解自身权益。
(四)实施安置
按照方案逐步实施安置措施,确保政策落地。
(五)监督评估
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安置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优化。
五、清退编外人员的补偿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清退编外人员的补偿标准如下:
• 工龄每满一年,补一个月工资:如果工龄超过十年,视同无固定期限合同。
• 经济补偿金:如果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六、清退编外人员的影响
(一)对编外人员的影响
清退编外人员将对这些人员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部分人员可能面临失业,特别是那些年长且技能单一的人员,重新找工作会更加困难。因此,编外人员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身技能,增加再就业机会。
(二)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影响
清退编外人员将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这也促使机关事业单位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编外人员的依赖。
七、总结
机关事业单位清退编外人员是规范管理、优化人员结构的重要举措。虽然这一过程可能会对部分编外人员造成影响,但通过合理的安置措施和政策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也应借此机会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公共服务的高效运行。
编外人员应关注政策动态,了解自身权益,积极配合单位的安置工作。对于不在清理范围内的人员,也应珍惜岗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